培训案例
当前位置: 培训案例
>> 正文
学员案例:一路行且一路歌
2020年08月18日 00:00     来源:教务处        查看:937  

温行权:叙永县天池镇初级中学校,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一路行且一路歌

题记:也许我的教育成长经历确实并非个案。随着国家对乡镇学校的更加重视,教育部门对师资培训力度不断加大,我们这些“野百合”也迎来了真正的春天。回顾这些成长中的点滴,其实所谓“关键性事件”就发生在平常的每一天,它应当就发生在平常的每一天,它期待着敏感的你抓住并重塑完善自我。

 

1964年03月出生于泸州市叙永县马岭镇一个普通贫穷的农民家庭。1980年高中毕业回家务农,1981年09月在曾经就读的村级小学——马岭长石小学代课(当时叫民办老师)并担任班主任。1984年09月考入宜宾高县师范,1986年07月毕业,08月被分配到叙永县天池中学任教,担任班主任。

三十六年来,我对工作认真负责,与领导、同事和睦相处。教育教学成绩优秀,得到领导、家长的认可,同时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撰写论文等,在努力耕耘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1993年09月被评为县优秀教师,2001年11月,通过层层选拔,我又被评为县首批中(小)学骨干教师,2005年05月被评为泸州市首批知名教师,2006年入选“四川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2009年02月命名为泸州市第二批知名教师,2010年12月入选“四川省中小学教学名师”,2012年04月入选泸州市酒城教育讲师团成员,2012年09月荣获“泸州市优秀教师”,2014年04月入选四川省普通中小学教科研专家库人员,2014年08月评为四川省特级教师,2017年12月评为泸州市知名教师,2019年09月获“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称号,2016年12月评为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在省、市、县、片区举行了多次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及专题讨论,教学经验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在教研工作中,虽算不上专家,但坚持开拓耕耘,在《中小学数学》(初中版)、《初中数学教与学》、《素质教育》、《天府数学》、《四川教育图典》、《全国中小学教育论文选集》、《新农民农村教育》、《招生考试报》、《数学周报》、《学习报》、《学习方法报》、《数理报》等发表论文(经验)八十余篇,十余项课题获省市县等级奖,有八十余篇教学论文或经验文章获国家、省、市、县级等次奖。担任《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教育教学专题研究与实践》两书编委,担任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学习部落导引教育研修工作室的组织与实施》编写人员。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自己的辛勤努力,也离不开别人的支持帮助,更见证着自己的成长。

 

刚闯入社会,心里开满了花,总希望自己的周围四季都是春天,总指望自己的事业都能轰轰烈烈。于是,失落在所难免,实干才是进步的基础。然而,这对于心比天高的热血青年来说并不是生命的悲歌,只不过是把自己的理想写到了蓝天白云之上而已。——摘自我的“成长日志”

实干是进步的基础。1981年09月,我被选拔到马岭镇长石小学,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学校另外还有2位民办教师,也是我小学时的老师,开学报到后,学校安排我任教三年级除数学外的所有科目并兼班主任和六年级的语文,周课时三十余节。跨学科、超负荷的工作量,我一干就是三年。1984年09月考入宜宾高县师范民师班,1986年08月被分配到叙永县天池中学,任教初三两个班的数学兼初三(1)班主任,每周18节数学课,还有4个晚自习,一直到1999年07月都是两个班数学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其间还代过地理、体育等科目,担任过年级组长、数学教研组长,对此,我毫无怨言,我觉得这是学校对我的信任、培养,更是一种考验。凭借“累并快乐着”的信念,我承担着艰苦、繁重的工作任务。我任教小学班级的语文成绩在全镇的期末联考中,位居全镇第二;任教初中数学成绩在中考中名列全县前茅,任班主任的班级在中考中,中师、中专录取人数和高中录取人数一直处于叙永县领先地位。1996年泸州市中考中,任教数学并担任班主任班级的李玥同学获泸州市中考状元,2002年泸州市中考中, 任教数学并担任班主任班级的魏恂获叙永县第二名、亢夏获叙永县第十一名、魏进财获叙永县第二十三名,2005年泸州市中考中, 任教数学班级的何艳获叙永县中考状元,1999届2班1999年05月评为叙永县先进班集体,2002届5班2000年、2001年均评为泸州市先进班集体,其余班级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多次获奖。1997年09月,学校任命我担任教导副主任,负责全校的教学研究工作。在担任教导副主任的同时,我仍承担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兼班主任工作。一直到1999年07月,1999年09月担任教导主任,负责全校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电教实验工作、师培工作,才只任一个班的数学还兼任2002届五班班主任工作。不管工作有多忙,我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专业,坚持任教一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 我深深懂得,所有优秀教师的成功,无一例外地来自长期、扎实的教育实践。因此,在承担艰苦、繁重的工作的同时,我能够做到苦中有乐,体验着一种神圣的幸福感。一旦我走上讲台,就融入了学生世界,全身心地投入数学教学之中,其他一切便都忘记了。

    长期、扎实的教学实践为我成长为开化教育战线上的知名教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7年11月,在县教案设计中《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获一等奖;1999年12月,在县初中数学教师优质课比赛中,我荣获一等奖。2011年3月在泸州市初中数学学科研讨会上《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研究课,在2013年3月泸州市初中数学教学研讨会上作《从学习目标设计谈初三数学复习方式多样化》专题发言,在2013年10月四川省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内江师院初中数学班以《测量池塘宽度》为内容上观摩课,2019年10月在内江师院上观摩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016年06月在中西部项目中小学教师数学教师国家级培训中作题为《浅谈数学论文的写作技巧》,2016年06月在中西部项目中小学教师数学种子教师培训送教下乡中作题为《初中数学教研活动策略研究》,2016年10月在中西部项目中小学教师数学教师国家级培训中作题为《新教师如何听课和评课》,泸州市2016年乡村学校骨干教师培训专题讲座《工作室的高效运行策略》,2017年正高级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活动中作《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交流发言。在搞好常规教学的同时,我乐于思考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勤于学习、思索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探索出了善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体验、领悟科学真谛;善于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思维活跃,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善于用启发式教学,讲课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常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五个途径”,总结出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多种方法,创设了“三五五”教学模式,推动了学校的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实施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精读点拨和有效训练”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清、新、实、活”的教学风格,学生的潜能被唤醒,记忆被激活,心智被开启,情愫被放飞,培养了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标新的创新精神。在教学手段上,经常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将抽象的教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难以理解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演示变得个个易懂。同时珍惜每一次学习培训的机会,及时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积极参加各类竞赛评比活动,努力提高业务素养,成果丰硕。担任教导处工作后,我积极配合校长,狠抓日常教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迅速转变学风,教育教学质量从此开始日益提高,彻底转变了家长以往对学校的一些成见,从原先的好生外流转变为大量外乡生转入,赢得了社会和家长的充分肯定。

 

学习与提升,正是为了找寻最适合自己的生命坐标。重新的学习提升,正是昭示选择创新源泉的坚定。——摘自我的“成长日志”

学习是创新的源泉。走上工作岗位后,我深深体会到,锲而不舍地坚持学习是造就一名优秀教师的先决条件。因此我给自己约法三章:“要敢于吃别人不愿意吃的苦,要乐于花别人不愿意花的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功!” 抱着这样一种信念,1987年9月,我毅然报名参加了四川省高师数学专科自考,当年只开考一科解析几何,并以89分的成绩顺利通过。1988年03月报名参加成人高考,以高出录取线100多分的成绩被中国卫星电视大学泸州教育学院录取,参加三年数学专科函授。那段“艰苦岁月”,如今还记忆犹新。那时,白天忙着上课、备课、批改,处理班级事务,根本没多少时间可挤。每天,往往都要等作业批改完了,学生就寝了,然后洗把冷水脸,开始“一夜的工作”。每晚往往自学到深夜一、两点钟。困了,到操场上猛跑几圈;饿了,只能忍着,接着看。当时上课老师是叙永县教师进修校的,出题老师是泸州教育学院的,教考分离,很多学员经常挂科,有的干脆退学,但我坚持住了,从未挂科并顺利毕业。一边是教学的压力,一边是函授的压力。我给自己制订了详细的教学、自学计划,并且每天加强锻炼。就是这样,通过加夜班、开夜车,我利用三年的时间,完了高师数学专科函授的所有课程,取得了高师数学专科文凭。取得专科文凭后,我并没有松懈,1992年03月又参加了成人高考,考上西南师范大学本科函授,1995年06月取得毕业证书。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研究的今天,随着对教育的深层次理解,我更是加倍努力,吸取多方面的信息,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利用工作之余,我阅读了大量国内外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书籍,学习了建构理论、多元智力等理论,并且坚持勤做读书笔记。学习的经历,尽管让我尝到了“为伊消得人憔悴” 的辛劳,但衣带渐宽终不悔,因为我终于有了进入王国维所说的治学三境界的欲望,终于知道了做学问,应该如何地沉下去!

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为我的教书育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将一些教育理论付诸实施。在班级管理中,我依据理论想点子,制定班级的整体目标,使学生的成长有一个系统的安排和构想并与班集体达成一致目标。我经常告诫学生,“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我带的班级班风好,学风正,凝聚力强,任何时候,都起着榜样的作用。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为我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探求课堂教学和谐互动的科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我课堂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我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是师生经历、思想、情感乃至人格等方面进行交流、沟通与碰撞的过程。这应是一个精彩的灵动的过程,就像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而决不是一潭死水。为了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我通过课堂教学的设计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场所,使学生能在这种生活中获得富有个性的发展。我认为,建立在师生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不仅是促进课堂和谐交流与互动的前提,更是促进学生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有效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应当追求师生情感交流、思维沟通、生命对话的和谐互动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我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望,点燃思维的火把。通过引导,我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彼此分享思考、经验、知识,以达到课堂充满灵动气息的效果。

教育要追求一种生命的实存,那是一种最人文的生存方式。真正的教育,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真正的教师,需要自己的观念。——摘自我的“成长日志”

醒悟是起点的思考。2006年有幸入选“四川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便有更多的机会外出听课、学习。于是我开始睁大眼睛看外面的世界:我看到了自己与骨干教师、名师的差距,看到了自己理论水平的匮乏,看到了教育研究的领域原来是如此宽广无边。撰写的论文也只是学习方法、解题方法之类的,根本算不上科研成果。于是,我开始广泛阅读,多方吸收,潜心研究骨干教师、名师的专业成长与优秀案例,从中醒悟:实践必须上升为理论,同时专家引领必不可少。

2008年10月,首次参加内江师范学院参加四川省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初中数学培训班短期集中培训,我第一次受到了震动,那是赵思林、王新民等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座,从那一刻我才深深知道教学是一门深奥的艺术,才知道什么是“扶放结合、学法指导”,才深刻理解什么是“以点带面抓重点”,……。赵思林老师还问我有没订阅什么教学杂志,有没写过什么教学论文。我这才发现,这些年,是在跌打滚爬中盲目地教,这才明白自己是一只“井底之蛙”,因为这二十余年,我从没去关注过什么教育报刊杂志,教育教学专著,也从没参加过什么市级以上教学竞赛,也从没写过一篇高水平教学论文。但这次培训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接受教学论文写作、教育科研的指导,第一次得知课堂教学需要有一定的教育思想做指导,第一次感受到课堂教学有那么多的学问和艺术。经过赵思林老师的这次论文写作指导,让我明白了自己的无知、自己的不足,激发了我对教学教育理论和论文写作的渴求,点燃了我探索教学这片天地的欲望。我多么渴望能有人经常地来指导我,让我明确努力的方向。从那以后,每年订阅了《中小学数学》(初中版)、《初中数学教与学》、《中国数学教育》等数学教育教学刊物。经过内江师院三年的短期集中培训,我在教学研究上、论文写作水平上突飞猛进,撰写的论文《例谈反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妙用》发表在《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1年第11期并全文被《初中数学教与学》2012年第3期转载、《从“相似三角形的复习”课例谈中考数学复习策略》发表在《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2年第5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一个案例》发表在《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2年第11期、《浅析初中生叛逆心理的成因及对策》发表在《素质教育》2012年12月、《例谈数学教学中“用教材教”》发表在论文《天府数学》2013年第27期、《初一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策略指导》发表在《数学周报》教研版2009年总第283期、《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指导》发表在《数学周报》教研版2013年总第458期、《巧用错题资源,提高纠错能力》发表在《数学周报》教研版2014年总第506期、《有效追问-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发表在《数学周报》教研版2016年总第618期、《灵活应对数学课堂意外,焕发数学课堂生命活力》发表在《数学周报》教研版2019年总第766期、《浅谈初中数学互动反馈式生本课堂基本观点》发表在《数学周报》教研版2019年总第800期。2014年10月课题《农村初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策略指导研究》获“四川省中小学教学名师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壹等奖,《〈优化山区农村初中学生自主学习策略指导研究〉研究报告》获四川省2013年中学数学教育教学优秀论文壹等奖。

教育容易陷入一种生命的偏执。这是教育的大忌,是年轻教师成长的大忌。因此,理想的教育,完美的教学,需要我们经常去遥想,经常去反思。在仰望与眺望中,握准教育的罗盘。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有价值的?什么样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带得走的学力?追寻金色理想的教师,必须时常自我追问反思。——摘自我的“成长日志”

反思是超越的翼翅。当教坛上崭露头角后,我便有更多的机会外出听课、学习。于是我开始睁大眼睛看外面的世界:我看到了自己与名师的差距,看到了自己理论水平的匮乏,看到了教育研究的领域原来是如此宽广无边。于是,我开始广泛阅读,多方吸收,潜心研究名师的优秀案例。

2005年06月,我有幸参加了省新课程通识培训班,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在内江师范学院参加四川省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初中数学培训班短期集中培训,2011年10月参加“国培计划-2011”西北师大初中数学示范性培训,2011年07月参加泸州市教师教育高级研修班培训,2012年3月-2013年12月参加四川省中小学教学名师培训,在学习期间,我沉下心静静地读书、思考。回来后,我把自己前期的一些课例进行了分析、总结。我开始努力认识自己,发现了自己身上的很多长处和不少短处:性格的、气质的、能力的、学识的等等。我开始整理自己,试图在堂上找到真实的自己。上公开课时,我开始培养自己的情感气质,并学会尽情地用课表达自己,那种酣畅淋漓的美妙感受,简直妙不可言。于是,《测量池塘宽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等一系列公开课先后得到了省、市有关专家的好评。于是,我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审视自己,在一次次对自己的严厉审视中,我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课堂感受、课堂状态。我渐渐地走向自己、走向成熟了,尽管我知道离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课堂还很远很远,但我特别珍惜现在的感受,因为我知道,只有找到了自己,才能找到明天!

通过反思,再把经验与同学科组的数学教师交流、探讨,促进了学科组成员之间的共同发展。这些年来学校数学教师教学水平整体有了提高,历届中考数学成绩均局全县前列,2012年、2013年数学教研组均评为叙永县先进教研组。伴随着一步一步走进新课程,我更是用新课程的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个人认为,数学课应该把握好的几点:(1)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知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2)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恰到好处,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有些课没有必要,就无需创设情境,画蛇添足,而应开门见山,直奔主题。(3)数学课堂不宜过分讲求合作学习,要认识数学的本质。事实上,独立思考能力更为重要。(4)探究活动应视具体问题而定,有些简单的问题不必设问探究。还有一些过于复杂学生根本不可能在课堂中解决的问题,也不应设置探究。要防止这两种倾向,适度有效地设置探究活动。(5)数学课堂还是要以落实、完成教学目标为首要任务。教师应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组织能力,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6)适度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力求突出重点,讲究技术,简洁明了。(7)课内还需注重师生交流,提高课堂应变能力。一些偶发事件处理得当,会冒出“智慧的火花”,课堂会因此而精彩。(8)每堂课都应进行教学反思,反思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反思会使教师超越自我反思是教师创新的翼翅。

     反思,能让我拒绝平庸;反思,能使我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反思,使我吐故纳新;反思,使我的教学经验升华。反思曾让我身陷沉思、迷惘困惑;反思曾让我辗转难眠、挑灯夜战;然而我发现:反思使我的教学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它一定能让我超越自我,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回顾36年从一名乡村民办教师成长为省、市、县教育教学知名教师,成长为四川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的经历,我有一种特别充实的感觉。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要享受新奶酪的美味,我们就应该享受变化,深度冒险。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我们只有始终怀着激情地去实践和反思,才能尽快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做一名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耀眼的光环,而是为了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但是,个人价值的实现不是孤立的,一定与领导的关怀、团队的奋力拼搏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愿意将自己经历的一切与更多的人分享与感悟。我为自己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把昨天打进记忆的背包,今天我抖擞精神,又起锚远航,既然选择了明天,就风雨兼程,破浪远航。”

     回首自己这些年的成长经历,我觉得一个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四个因素:自我实践与反思;同伴交流与互助;专业的引领;校园文化的影响。自我实践和反思是一个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的基础;同伴之间的互助能使我受到不少启发,解决不少实际问题;专业的引领使我的教育理念得到迅速地提升;校园文化是教师成长不可缺少的土壤。在这特别要感谢的是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在内江师范学院参加四川省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初中数学培训班短期集中培训的赵思林教授、王新民教授等,是他们的引领,让我们明确的方向;是他们搭建了一个个平台,让我不断锻炼成长,是他们让我坚定了教育的信念。

Copyright © 2010 - 2020 NJNU. All Rights Reserved
内江师范学院 版权所有